一线调查丨“拍照搜题”是助学还是长惰性?
(速新闻记者 杨芹)近日,教育部办公厅通知要求,对于提供和传播“拍照搜题”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、影响学生独立思考、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,暂时下线。这一消息,引起了大家的关注。有市民拨打速新闻88129999热线电话说,“拍照搜题”是真正助学还是长惰性?那么,家长们持什么态度?学生们又有什么样的想法?对此,记者进行了调查。
亲身体验:手机一拍,答案解析跳了出来
手机一拍,答案就来!如此“神”的“拍照搜题”到底是什么样的?为了真实感受一下,记者打开手机进行了尝试。在手机应用市场输入“搜题”或“拍题”等关键字眼后,跳出一串拍照搜题App:有作业帮、猿辅导等。
记者选取了作业帮App进行体验。在安装界面,记者看到了该App显示有近40亿次安装。根据相关步骤,记者进入了该App。在该App左上角最显眼的位置上就有“搜索答疑,海量题库”“作业批改”等板块。
记者用一页六年级的英语练习题尝试了一下,只见拍照后题目立即被识别,错误的答案就显示成了红色。在该题目对应的位置,你可以看到“解析”二字,点进去后,不仅能看到正确答案,还能看到视频讲解和具体的答案解析,如果解析依然没看懂的还可以申请“VIP答主深度解答”。
除了英语学科外,语文、数学等题目也可以“拍照得答案”。记者拍了一篇语文小古文《任末勤学》,屏幕立即出现类似扫描一样的程序。3秒钟后,整篇阅读文章都出现在了手机上,每一个题目都与原题一模一样。同时,手机往下滑动,在界面下方看到了该App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解析。
学生家长:拿不准的题目会搜一搜
对于“拍照搜题”作业类App暂时下线的消息,宿迁很多家长都表现出了很淡定的态度。宿迁一名初二家长苏女士告诉记者,这种App孩子基本没使用过,但她在自己拿不准的时候,偶尔用过。
“有时候孩子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来问我,有些会的,我就给孩子讲解了。但是也会遇到我不会的,我就趁孩子不注意,拍照搜题,然后再讲给孩子听,和孩子一起弄懂这题。”苏女士说,如果以后这类App以后不能用了,那就再想其他办法,总会有解决之道的。
记者随后又采访几位家长。“我的孩子今年上大一了,以前高中的时候,孩子有不会的题目,就会用那个搜题神器来帮忙。我们也是没有办法,因为我们也不会做,帮不了孩子。”市民顾先生说,他的孩子很自觉,一般用来对答案、拓展思路。但是,顾先生说,在他儿子身边,也有一些同学就用来偷懒了,时常出现将搜来的答案直接写在作业本上,糊弄自己。
“我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搜题神器,上课时,我认真听讲,跟着老师的思路走,写作业时,我认真思考,回顾所学的知识点,几乎所有的题目都可以很顺利地解答出来。”在市区一小学就读六年级的学生刘同学说:“如果我确实遇到不会的难题了,我更喜欢去问老师,老师会很热心地给我解答,思路非常明朗,我一听就能明白了。”
教育人士:审慎对待“拍照搜题”
“拍照搜题”自问世以来,饱受争议。对此,记者采访了宿迁市教育界业内人士曹志成,他认为,对待“拍照搜题”,还是要审慎对待。
“‘拍照搜题’本质是学习工具,或者说是学习辅助工具。作为工具,其本质是中立性。”曹志成说,至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争议,是“工具观”的问题。学习习惯好的孩子,会将其用作自我提升和个性化学习的媒介;学习习惯比较差的孩子,或者说学习困难的孩子会将其作为偷懒或者应付交差的“捷径”和“利器”。从以上角度看,树立正确的工具观十分重要、必要和紧迫。
再从学习的本质角度看待“拍照搜题”。曹志成认为,学习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沉潜的探索过程。因此,学习的过程首先是长期的、反复的、系统的、独立思考的过程。但是,仅仅有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,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伙伴的交流和互助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在一定程度上,“拍照搜题”具有“老师”和“伙伴”的功能。
其次,从“拍照搜题”提供的内容类型进行分析。曹志成理解,大致可以分为常识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的知识。对于前者,学习者只要是未知的,都可以利用各类规范科学的学习工具进行查找,当然包括“拍照搜题”。对于程序性知识,或者说推理性、推演性较强的知识,则需要学生进行独立探索。对此,大家对于“拍照搜题”,更要关注的是其提供内容是否科学,理念是否先进。
“总而言之,‘拍照搜题’是网络社会的一种新的教育媒介,如何对待这一新型教育媒介,不能用‘一刀切’的手法。”曹志成说,尽快全员提高教育新媒介素养和严格加强内容审查才是当务之急,同时,如何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,也是重中之重。
我告诉你msdn版权声明: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!授权事宜、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,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将尽快回复您,谢谢合作!